第426章 史笔如刀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书享家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426章 史笔如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26章 史笔如刀

  第426章史笔如刀

  春,三月三。

  丞相卫绾上书,自言老病,欲返乡。

  帝不准。

  三月中旬。

  丞相再度上书请辞。

  帝加封之,不准。

  次日。

  丞相又请辞。

  帝叹,数掩面,终允之。

  四月六,帝欲命御史大夫赵绾任丞相之位,朝臣微词颇多。

  然帝问维新侯、郎中令、宗正,皆言赵绾可。

  故绾为新相,数汉以来丞相十七人,唯其非侯矣。

  四月十七,建陵侯离京,帝遣使践行。

  ……

  “阿父,您是在写史吗?”一道略带稚嫩的童声从司马谈的身后响起。

  合上手中的书册,司马谈转过身,淡淡笑道:“阿父不是在写史,而是在检查这些时日的记录。

  它们是最原始的材料,但过于简陋,不能直接放到史书之中,需要经过执笔者的润色,才能最终定稿。”

  史官往往有着家族传承。

  阿父是从大父手中接替了太史令这个职位,自己又在阿父退休后,继续担任太史令。

 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,自己的长子司马迁,同样会继承这个位置,用史笔忠实地还原过去、记录现在。

  哪怕他现在只是尚未到舞勺之年的孩子,但司马谈不介意多教他一些内容。

  这些话能多记一些在心中,对于未来担任太史令,那是有益处的。

  司马迁认真听着,诚恳提问,“所以刚才的这些内容,阿父将来写史书的话,会怎么进行选择呢?我听人说,这位新丞相数年之前,不过白身,现在却已是身为万石之官,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,史书上会要写他很多内容吧?”

  司马谈笑了笑,“为父现在也不知道答案。

  赵丞相上任不过旬日,没有做出什么功绩,也并未犯下什么错误。

  而史书讲究是简洁,若是背后没有什么深意的事件,未对时局或将来产生影响的人物,那是不值得记到史书上去的。

  如果这位赵丞相在任上碌碌无为,那么我最多也就只是把他的名字顺手写在史书上,不让丞相的更替顺序出现空挡,让后人产生误会。

  若是他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,让天下都感叹、赞扬他的行为或者政策,那说不定我会专门为他列传。

  当然,你在外面听说那些什么‘白衣骤起,担任丞相’的言语,听听就好了,多读史书的话,就会发现这并非什么值得惊叹的成就。

  太公望由渔翁变为齐公,不过十年。

  阳夏文贞侯从戍卒变为列侯,亦是只花了两年时间。

  高祖本是布衣,拔剑而起,一统天下,登临帝位,更是只用四载有余。

  那么你觉得用了数年时间,从白身变为丞相,还有那么难以置信,值得在史书中大肆夸赞吗?

  阿迁,你多多去听外界的声音,是没有错的。

  但是不要被那些话语影响了心中的判断,我们史官手中握着一支笔,心中更要有一杆秤。

  那些值得夸赞的功绩,不要因为伱厌恶当事人就将功绩抹黑。

  那些应该抨击的行为,不要因为是皇帝的决策,是朝中的重臣,就对其视而不见。

  史官一生最要坚持的事,叫做秉笔直书。”

  司马迁愣了一会,有些羞愧地低下头去。

  他抿嘴回道:“阿父,我明白了。

  我会多多读史增长见闻的,然后努力去判断外界那些那些话语,哪些是对,哪些是错,再也不会像今天这样,没有想好久乱说。”

  他暗暗握拳。

  自己刚刚在阿父面前的表现,确实太过浮躁。

  这样的错误,以后绝不会再犯!

  毕竟他们家族担任史官,已经数代,成了一种传承的同时,更是带有沉甸甸的责任。

  司马迁不想辜负它。

  见到儿子认真的态度,司马谈满意地笑道:“你能这么想,阿父相信你未来肯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官。”

  要知道自己这个长子性格沉稳,又有几分执拗的劲,属于天生适合当史官的材料。

  更重要的,是他能写一手好文章。

  不过司马迁笔下所写的内容,并不像当今司马长卿那样的锦绣文章,有着华丽的辞藻,而是更符合史书的要求,简练而又准确,却又能多出几分味道,将人物写得传神。

  大概是在两年前,司马迁见着自己案牍上的记录,指出可以更改其中的几个字,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,让内容更加流程。

  看着儿子指出的那几点,司马谈觉得果然没错。

  虽然只是稍稍改换了词句的位置,增添了一些修饰,却是让所有的人物都“活”了过来。

  自从发掘儿子有这样敏锐的天赋,司马谈虽然没有与旁人言说,但是下定了让他继承家族史官位置的决心。

  “我会努力的。”听着父亲的夸奖,司马迁嘴角上扬,重重地点了点头,接着又道,“阿父,你刚刚说的列传,是什么意思?我似乎没有听过,还请父亲解惑。”

  虽然父亲说是让自己多读史书,但其实司马迁其实早已经将家中那些前人史书,几乎翻了个遍。

  不过他对于列传的意思,却没有太过明白。

  毕竟文献典籍之中,传的意思,一般是指《左传》。

  但阿父的言语,显然不是这个意思。

  司马谈揉了揉下巴,“这……乃是阿父想要采用一种新的形式,去编修史书。嗯,过去的史书,往往是按照国家,或者时间来叙述。

  从秦以来,再到高祖建汉,天下归为统一,按照国别来编修,那是没有意义的。

  而按照时间来撰写,困难则是出在同时发生的重要事情过多,若是单纯按照时间来编,那视角恐怕会过于杂乱。

  尤其是秦末那些年里,各地义军并起,楚武烈王在巨鹿灭秦三十万,高祖亦是在南阳郡与秦军交战。

  若是按照编年来写,恐怕短短一两月,要写数十场战争,如果在抄录的时候出现什么错误,恐怕会给后人平添不少麻烦。

  因此为父便是想着,能否以单独某个人物的生平来作为主线,来为他写传,通过记录他的经历,写出当时历史的风貌。”

  这个想法并非骤然冒出来的。

  他们家族历代修史,司马谈自然是想整合资料,然后为大汉写出一部史书来。

  只是他没有动笔还好,一动笔便发现了问题。

  那就是原先存在的国别体与编年体,完全不适合记录大汉的历史。

  没有前人提供经验,司马谈这些年里,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,最后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像他刚才所说那般,通过单独的人物去表现历史。

  可这样的方式过于新颖,他不知道是否能为世人接受。

  故而他心存犹豫。

  现在史书编写到的内容,还在商周时期的年表,至于设想中的列传,根本没有开始动笔。

  当然,这也和他的笔力有关。

  司马谈最初的尝试,乃是为阳夏文贞侯作传,开始写人物生平还好,毕竟宫中留存着丰富的资料,民间关于阳夏文贞侯的讨论亦是不少。

  可写到对话的时候,他完全想不出该如何提笔了。

  似乎怎么写都不对劲。

  于是他暂时放弃了这项任务,只是努力将资料收集详实,然后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。

  毕竟司马迁对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,便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。

  那么未来写史的时候,通篇保持这个水准,那他相信自己儿子写出来的史书,定会是前所未有的一部史书。

  伸手拍了拍司马迁的肩膀,司马谈说道:“前些时日我不是说空闲的时候,带你出门逛逛,长长见识吗?

  史官不止要记录宫廷之内的事情,不止是要查阅过去的那些资料。

  我们如果有机会的话,更是需要去实地考察,去亲眼看看当年那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,问问附近的居民,问问当初的亲历者。

  这样一来,我们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的内容,确保我们笔下记录的真实性。”

  虽说是带儿子出去闲逛,但他又忍不住往写史上面扯。

  而司马迁对于父亲的这类说教,并未感到厌烦,反倒若有所思地轻轻点头。

  过了一会,稍作收拾的父子二人打算出门。

  刚走到门前,司马迁半转过头,昂起脑袋,朝着父亲道:“阿父,我若是想当好史官,是不是要多长长见识才行,比方未来该去大汉各地走走看看,去拜访那些名人的后裔,查看那些战场的遗址啊。”

  “嗯?有机会的话,当然应该这么做。”司马谈没有多想,随口应道。

  不过司马迁听完这个回复,眼神变得认真,接着埋下脑袋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

  ……

  两人此番出行,并没有什么目的地,只不过是随意走走逛逛。

  不过司马迁见着特别的事物,都会作出提问,而司马谈同样会耐心回复,解答他的疑问。

  因此司马迁在看到城门处数名文士模样的人结伴而行,似乎长途跋涉来到长安,便是好奇问道:“阿父,这些人看样子并非官吏,但穿戴看上去也不像商贾。

  那么他们为何要千里迢迢地赶来长安呢?”

  无怪乎他有这样的疑问。

  毕竟在这个时代,大部分人都是留在乡土,很少有人辗转千里,背井离乡。

  当然,商人和官员除外。

  “他们大概就是察举上来的贤才吧。”司马谈猜测道,接着向儿子解释,“你知道前不久太学招纳博士的那场考试吧?”

  “知道,当时可热闹了。”司马迁应声,冬日的长安没有太多有趣的事情,太学的那场考试,在长安热议了良久。

  司马谈笑了笑,“这场考试,就是招的太学博士,即是现在这些进京贤才的夫子。

  当然,这并不是说这些贤才的能力就很平庸,他们也是地方上才能、品行,大家交口称赞的人物了。”

  司马迁抿了抿嘴,“那想必进入太学读书,能学到很多知识吧。我未来有机会的话,也要去太学内,和这些贤才一起读书,接受那些博士的教导。”

  司马谈刚想夸儿子有志气,突然又想起什么。

  自己前些时日在早朝的时候,似乎听到过陈学长上书,说是想扩大太学招生,招收长安附近的部分孩童,让他们在太学发蒙,接受长期的教导。

  陛下当时似乎很是意动。

  不过恰好卫丞相上书,想要请辞,这件事便被搁置下来,没再多提。

  可现在卫丞相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,如果陈学长有心的话,可能会再议此事。

  如果陛下同意将太学招生规模扩大的话,稚童亦有机会进入太学,接受那些博士教导。

  那司马迁是符合年龄要求的啊!

  作为史官家族,司马谈很明白教育的重要性,如果可以进入太学,那拥有整个大汉最好的教育,对于未来编写史书,同样会是助力吧。

  他摸了摸儿子的头,“阿迁,如果有能让你进太学的机会,我会帮你争取的,如果你真进去了的话,那我就希望你要努力,不要堕了我们司马家的名声即可。”

  “嗯嗯。”司马迁乖巧地点了点头。

  如果有机会进入太学读书的话,不用阿父叮嘱,自己必然会努力研读典籍的。

  毕竟写史并非一日、一月可以写成的。

  它需要经年的积累,耗费半生精力去查找资料,勘误真伪。

  最终将所有的心血全部化为文字,落于纸上。

  史笔如刀。

  而司马迁未来作为“执刀人”,需要用自己全部的心血与力气,让自己挥出去的这一刀,精准而又华丽。

  它将是不容有失,极致完美的一刀。

  ————

  太史公既掌天官,不治民,有子曰迁。

  迁生龙门,耕牧河山之阳。年十岁则诵古文,入太学,遍通典籍,屡得陈太学赞。

  二十而学业毕,南下,访阳夏,游江、淮,去楚国,探禹穴,窥九嶷,浮沅、湘,欲往南越,遇兵戈,终不得行。北涉汶、泗,讲业齐、鲁之都,观孔子之遗风,乡射邹、峄;戹困鄱、薛、彭城,观巴、蜀以归。——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huxiangjia.cc。书享家手机版:https://m.shuxiangjia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